战争,英雄人物,将军,士兵,一仗下来就逆转乾坤。
翻翻近一百年的战争史,会发现这套老逻辑有点站不住脚了。实战经验重要不?重要。战斗精英厉害不?厉害。但比起国家那套工业流水线来,这些玩意有时候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。
流水线就是工厂里大规模生产武器装备的系统,可它在战争里头的作用,远超想象。
过去百年,从一战到二战,再到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局部冲突,工业生产能力往往是决定谁赢谁输的王牌。
不是说经验和精英没用,而是当战争拉长成消耗战时,谁能源源不断吐出坦克、飞机、弹药,谁就笑到最后。
先从一战说起吧,1914年到1918年的大混战,欧洲列强互相掐架,牵扯进全球好多国家。传统观点里,一战胜败靠的是军队的战术和士兵的韧劲。
展开剩余88%可实际上,工业基础才是个大底牌。
德国当时工业发达,机床数量世界领先,生产能力强得一批。1914年开打时,德国的钢铁产量就甩开法国和英国好几条街,这让他们能快速造出机枪和大炮,初期在西线推进得飞起。
英国和法国工业也不弱,但一开始没完全动员起来,结果前线士兵经验再丰富,也顶不住德国的火力压制。
到后来,同盟国那边资源短缺,德国的工业虽牛,但原料跟不上,食物和弹药都成问题。反观协约国,美国虽然晚参战,但一加入就把工业机器开足马力,生产了海量物资。
1917年美国入战后,流水线式生产武器,直接扭转了局面。不是美国士兵多精英,而是他们的工厂能日夜不停地输出装备。
德国经验老道的军队最后弹尽粮绝,1918年投降。可见,实战经验在工业差距面前,容易变成纸上谈兵。
二战,1939年到1945年的全球大战,更明显地证明了流水线的威力。
二战里,轴心国德国和日本起步猛,军队训练有素,指挥官经验丰富。德国的闪电战战术,靠的就是精英部队快速推进。
可你看德国的工业,虽然机床多达170万台,占领区还抢了不少,但整体动员不彻底。希特勒一开始没把经济全转向战争生产,资源分配乱七八糟。
1944年,德国坦克产量虽高,但原料短缺,飞机和弹药跟不上前线需求。日本也一样,工业基础薄,铜铅锌这些关键原料自给率低,机床质量和数量都不行。
抗日战争就是个典型例子,日本侵华时,军队装备远超中国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日军一个师团的火炮和坦克数量,是中国精锐师的几倍。中国军队官兵不少从内战中练出来,经验不少,但武器差距太大。
国军正面战场上,步枪杂七杂八,炮弹产量低,日军飞机年产上千架,中国基本靠进口。结果,日军用工业优势碾压,中国军队再怎么拼经验,也难挡机械化部队。
美国在二战前实战经验几乎为零,军队训练薄弱。1941年珍珠港被偷袭后,美国迅速转向战时经济,工厂流水线全开。
底特律的汽车厂改产坦克,船厂造自由轮,一艘万吨轮四天就能下水。
1944年,美国武装部队超1200万人,装备全靠工业支撑。诺曼底登陆时,美军坦克飞机铺天盖地,德国经验丰富的东线老兵也扛不住。
苏联也靠工业动员赢了东线,钢铁产量虽不如美国,但动员彻底,坦克产量超德国。
轴心国输就输在工业后劲不足,德国后期资源耗尽,日本机床少,生产跟不上消耗。二战数据摆那,美国产量超过对手总和,这不是精英指挥能补的。
1937到1945年,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是硬伤。
日本工业发达,九二式步兵炮和九五式坦克源源不断从工厂出来。中国兵工厂多是仿制,产量低,设计能力弱。东三省兵工厂虽大,但被日军占了。
国军精锐如88师,装备德械,但整体炮兵数量远少于日军,一个师炮弹储备不够打几天。八路军和新四军更惨,轻武器都缺,平均一支枪30发子弹。
日军一个小队火力能顶中国一个连,就是因为掷弹筒和机枪多。
中国官兵经验从内战积累不少,阵地战和游击战都玩得转,但面对日军坦克和飞机,经验再多也难翻盘。
冈村宁次自己说过,中国军队“敌非敌”,意思是实力悬殊。铁的产量日本是中国的30倍,这差距直接影响武器生产。
抗战胜利靠的是盟军工业援助,美国航母和飞机后期帮忙断了日本补给线。中国工业弱,决定了正面战场败多胜少。
现代战争,工业基础的重要性只增不减。从冷战后的局部冲突,到现在的信息化战争,流水线升级成了高科技生产线。
1991年海湾战争,美国靠精密制导武器碾压伊拉克。伊拉克军队经验从两伊战争来,士兵精英不少,但工业基础差,坦克多是苏联老货。美国工厂产的智能炸弹和隐形飞机,直接决定了胜败。
乌克兰冲突现在还在打,俄罗斯初期推进快,靠经验老道的部队,但西方援助的工业产品如无人机和导弹,让乌克兰撑住。
现代战争强调数据链和智能化,背后的工业体系包括芯片厂和软件生产线。没有强大工业,经验精英再牛,也难维持长期作战。
国防军事工业是大国竞争硬指标,美国参联会报告里就强调,工业基础确保技术优势。
战争不是个人英雄秀场,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比拼。实战经验和战斗精英是锦上添花,但流水线才是雪中送炭。
过去百年历史反复证明,工业动员彻底的国家,能弥补经验不足;反之,经验再丰富,也经不起消耗。
德国二战后期,资源短缺导致生产瘫痪;日本抗战时,机床少原料缺,最终弹尽粮绝。中国抗战工业弱,吃亏不小,但后期靠盟军工业赢了。
国家得重视制造业,别光靠买装备,得自己有生产线。制造业在战争中还重要吗?绝对重要,它决定你能不能持久打。像美国一战二战坐收渔利,靠的就是工业底子厚。
当然,这不意味着经验没用。经验能帮部队适应战场,精英指挥能减少损失。但在工业差距悬殊时,这些就成次要因素。
一战德国初期赢在工业动员快,二战美国赢在流水线高效。抗日战争中国军队拼到最后,靠意志,但工业弱让牺牲太大。
现代战争更明显,高科技装备靠工业基础,芯片短缺就能卡脖子。俄罗斯现在就面临西方制裁,工业链断裂影响武器产量。
战争经济基础越来越重。恩格斯早说过,暴力的胜利靠武器生产。
二战日本穷在资源,日本铜自给率50%,锌40%,铅9%,这直接限制造弹能力。德国占领区抢资源,但管理乱,没发挥全效。
美国相反,经济发达,科技先进,人才多,流水线转起来无人能挡。朝鲜战争后,日本靠美国订单复兴工业,年增长超10%。可见,工业不光打仗用,还影响战后恢复。
最近百年战争给的教训是,实战经验和战斗精英固然宝贵,但没工业流水线撑腰,容易成空谈。国家要想在冲突中站稳,得先把制造业搞上去。
英雄主义没大用,流水线才是硬道理。
参考资料:
1、生产线上的“机器”:德国技术史视野下的工人与工人的身体 澎湃新闻 2024-05-01
2、没有高科技,造不出“最强”盔甲 科技日报 2021年04月23日
3、危急时刻的生产: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动员的诸要素 澎湃新闻 2020-02-05
发布于:河南省新宝配资-按日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杠杆-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